难忘捌拾 | 工夫在事外——吴䶮添

吴䶮添(8993/83-84),就读于北京大学,毕业于南洋模范中学。荣获上海市科普英语竞赛一等奖。
在高二和高三,我分别(意外地?)获得了上海市科普英语竞赛一等奖。我不敢说有什么诀窍,毕竟我对自己英语水平自认为只算差强人意,但我很愿意和叔蘋大家庭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,如果能够稍稍启发到几位同学我就很高兴了。由于我并不擅长竞赛,升学是走常规高考路线,因此平时不怎么刷竞赛题、做练习;也因此幸而我还有一些时间能够用来拓展我的爱好。在高二下半学期,我原本抱着想练习口语的目的,用每个周末挤出来的一两小时(我感觉因为等级考的原因高二下半学期甚至比高三还要忙碌),背诵我感兴趣的演讲和文章。在每周几百字的进度下,到高二结束,我背诵了《葛底斯堡演讲》、《我有一个梦》和《双城记》开头几段——说实话,这些背诵对我课内英语成绩似乎没有很大作用,毕竟很难引用大段的文字,不过这一方面可以当做口语训练,顺便多认识不少单词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个人的对英语演讲、英国文学有些偏好。当然,大家不一定也要背诵演讲或古典文学,任何大家喜欢的材料都可以背诵(比如我有位英语水平很高的同学背过一两篇王尔德童话)。此外可以多涉猎各方面的内容,无论是物理、数学还是哲学、历史,凡是想看的都建议不妨随手看看,短期地说将来大学面试或许可以用到,长远地说在未来的学习发展中毕竟没人知道到底什么知识“有用”什么知识“无用”。科普英语竞赛的决赛不同于大部分竞赛,是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。这其实对于英语水平略占下风的同学(比如我)是利好消息:在辩论中,评委除了关注选手的英语能力,也看中选手的论点、逻辑结构。所以在辩论的过程中比起组织华丽的辞藻,考虑几个有力、新颖的论点或许收益更大。一般而言辩论题目关键词(如“人工智能”“新能源”等)会提前一到两周告知参赛选手,因而可以先提前做少许准备,比如了解一下话题背景以及时事相关热点,但其实能做的准备不是很多,至少在我的那两届中,只有几个关键词而没有具体题目,仅靠“3D打印机”也不大可能猜到辩题是“政府应该禁止家庭使用3D打印机吗”,故而也不要有太大压力,因为辩论赛中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。当发现题目和自己原来预想的大相径庭时,以往积累的东西就是时候派上用场了。我高二在“3D打印机”辩题上,其他选手从环保、犯罪等角度论述自然很好,只是看法过于常规,我想到的则是经济学上市场供需关系,于是我把硬科技的“3D打印机普及到家庭”改成了更贴近实际、容易立论的市场问题和经济话题。高三时,讨论域外生命是否存在,我忽然想到所谓“人存原理”还有“奥卡姆剃刀”,可能平日里大家也了解这些概念,但要临场应用可能就要更加熟悉了,当然,还可能需要有些灵光一闪的运气。

对理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,我是门外汉,不敢妄言;对平日里常规的学习还有科普英语竞赛这项很有弹性的比赛,我觉得:工夫在事外,平时不经意看来的一些东西可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场。虽然高中真的很忙(深有体会),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留住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在书本之外多有涉猎。这可能短时期内不会对成绩有帮助,但长期内总是能让人受益的。

评论被关闭